要想在短時間內較大程度地解決歷史上長期積存的問題就須采用攻堅戰模式,通過“掛圖作戰”來達到近期目標,攻堅就必須有任務清單和時間結點,這樣必然會存在采取見效快、類似西醫式治理手段,建造灰色設施甚至臨時措施來解決眼前的問題。但是,水環境治理是項系統工程,水生態修復是中醫式長期的調理過程,必須順應自然、久久為功且要具有可持續發展性。
我國“十四五”水環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如下建議:
01 從滿足人類需要角度系統布局、科學規劃
必須從更好滿足人類需要的角度去進行系統布局、科學規劃,要更多的考量生物生態毒理性,不能為了諸如類似化學指標的達標而達標。當前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與污水處理排放標準存在很多不適宜甚至沖突,相關標準亟待更新更新。同時要制定適宜的水生態標準,如本土物種多樣性、生態鏈的構建標準等。
02 用生態的方法來解決水生態問題環境問題
要可持續就必須更尊重科學規律、順應自然,最終依賴生態的方法來解決水生態問題環境問題,就必須將生態環境高質量保護與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
03 考核要體現結果、目標導向,體現生態環境效益最大化導向
各行政區域要根據所在地實際情況做好排水系統頂層設計,因地制宜且各負其責。同時也建議對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標準分晴天、雨天情形,探索污水處理費與污染物削減當量進行掛鉤,鼓勵現有的污水處理廠能發揮最大的環境效益,而不是被某項未必關鍵的指標嚴重束縛,不敢越雷池半步,形成污水處理廠只關心其出水,而不關心區域水環境的情況,雨天、晴天最大限度地削減污染物地模式也會無從談起,“廠-網-河”聯動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